by admin
Share
by admin
Share
在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明显上升,以及新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审视全球商业发展历程中,我们发现,尽管韩国国土资源相对有限,这个位于半岛的国家却奇迹般地培养出了众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跨国公司。
对韩国企业海外拓展所采取的特殊策略及其累积的成效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帮助我国企业更高效地避免海外运营的风险,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构筑起一条既高质又可持续的全球发展战略。
一、技术深耕:从模仿到引领
韩国企业的全球化起点,始于一场被动的工业革命。
在日据时期,朝鲜半岛沦为日本侵略者的军事基地,依托“战时经济”政策,政商双方紧密协作,工业化进程得以迅猛推进,从而孕育了首批产业工人与技术工人群体。
二战结束之后,韩国在政治领袖的推动下,将重工业和制造业定位为国家发展的核心,不仅在经济层面给予了低息贷款以及外汇额度支持,还通过税收减免、土地供应等优惠政策,对关键企业实施了倾斜政策,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聚集了一批以三星、现代、LG等为首的大型财团企业。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这些巨型公司充分利用了越南战争期间的“特殊需求经济”、中日韩三国建交以及美日之间的贸易冲突带来的有利条件,将巨额资金投入到研发和技术引进中,从而促使韩国在半导体、液晶显示屏、汽车制造等高价值产业领域实现了快速追赶并超越了其他竞争对手。
以三星电子为参照,自1983年起引入DRAM技术,到1993年已跃居全球最大的存储芯片制造商。自那时起,三星每年将大约10%的营业额用于研发,并在硅谷、剑桥等地设立了研发机构,同时与全球领先的科研机构携手合作,不断攻克材料科学和微电子制造领域的难题,持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除了技术研发,工业设计也成为了韩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屏障。在20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积极在高等教育领域推广艺术与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倡导高等院校与企业携手共建设计研究机构,从而培育出了众多兼具审美眼光和工程思维的优秀设计师。LG在柔性OLED屏幕、曲面电视等领域达成了技术与美学的完美融合;Lock&Lock系列以其简约流畅的形态、卓越的密封性能和耐用性闻名,在欧美市场取得了显著成就。这种“技术融合设计”的双重驱动模式,让韩国产品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鲜明的识别度。
由此可见,过硬的技术实力才是企业出海的底气所在。
技术发展之核心在于打造“长期主义”的创新环境。短期内的成本领先优势容易遭到复制和取代,但持续的研发投入与专利积累却能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对于中国出海企业而言,若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稳固地位,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产品设计,都必须追求卓越,力求完美,通过全方位的创新来打造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从“制造能手”向“智造强手”的华丽转身。
二、政府、大企业与行业协会的体系化支撑
韩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并非由个别企业独立支撑,而是形成了一个由政府引领、大型企业引领、行业协会助力三者协同合作的机制。在这个体系中,政府、大企业和行业协会各自扮演着明确的角色,各司其职,相互补充,从而有效降低了企业海外拓展的成本和风险。
在1962年,韩国政府创立了“国家贸易振兴机构”,如今该机构已更名为“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该机构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服务,包括海外市场调研、国际展会组织、商务联系以及贸易融资,旨在积极助力韩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韩国的巨型财团企业依托其健全的商业和科技情报系统,对能源、供应链、资金流动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周密分析,并在全球舞台上展开了战略性的部署。
除此之外,韩国的各类行业协会在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职能。它们不仅为企业提供关于市场进入、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全面咨询与引导,而且还能直接作用于企业的交易活动,推动商业合作的实现。
在水产、农业等行业中,若意图与韩国企业开展商业合作,首要步骤便是取得相关行业协会的批准。此类行业协会的影响力显著,它为韩国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提供了更为细致和专业的协助,从而有效减轻了企业出海的挑战和费用。在这样一个框架内,韩国的众多中小型企业得以紧跟着大型企业步伐,迈向国际市场,并在大企业的产业链中寻找到恰当的“突破口”,进而产生积极的合作效应。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若想实现持续性的海外拓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多维度、全方位的支撑架构。
一方面,政府机构需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与服务,旨在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营造一个优越的外部条件;同时,另一方面,政府机构需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与服务,旨在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营造一个优越的外部条件。
此外,中央直属企业以及各行业的领军企业需承担起“领头羊”的职责,引领众多中小企业携手走向国际市场,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打造优质的海外供应链及生态系统。
中国的行业协会应当主动加强服务水平和影响力,向出海企业全面提供市场调研、法律咨询以及商业对接等服务,助力企业精确匹配海外资源,推动交易合作,切实扮演企业出海的“指南针”与“加速器”。
三、文化渗透:从“产品输出”到“价值共鸣”
韩国政府对于文化输出的推进也倾注了极大的努力,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构建各类机构,为韩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保障基础。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政府确立了“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自1999年《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颁布实施,韩国政府便对影视、音乐、游戏等文化产业给予了全方位的政策扶持。政府不仅设立了专项资金,还提供了出口信贷担保,同时,还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旨在提供从人才培训、创意开发、市场推广到投资融资等一整套服务。这些举措为韩国企业开拓海外文化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
韩国影视娱乐业的兴盛,不仅促进了电子产品、服装、餐饮、旅游、美容以及医疗等多个行业的整体进步,还推动了它们的全面发展。
韩国的电视剧如《大长今》和《来自星星的你》,以及电影《釜山行》和《鱿鱼游戏》,还有音乐组合BTS等,它们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作品不仅带来了丰厚的直接出口收益,还在不知不觉中使全球消费者对韩国文化以及韩国品牌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可,进而巧妙地为韩国商品在全球市场的广泛接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受“韩流”文化的熏陶,不少海外消费者在接触韩国商品时,会产生一定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增值,因此对韩国生产的汽车、电子设备、日常用品等表现出更强烈的购买意愿。这种借助文化推动贸易的策略,本质上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影响力更大的产品渗透手段。
相较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在文化传播至海外方面尚有不足。众多国内企业在追求“低价竞争”和“粗放型扩张”的道路上徘徊,未能充分认识到与目标市场消费者建立情感纽带的重要性。部分企业家过分关注眼前的利益,寄望于在海外市场一经投入便能迅速获得高额回报,然而这种期望往往过于理想化,难以实现或维持。
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一大优势在于其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然而,由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不足,许多海外消费者对此产生了疑问,他们往往将低价与低质量相联系,从而对中国制造的产品产生了不信任的态度。
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多经西方媒体的主观筛选,因此他们对我国文化的认知仍旧是模糊的、过时的、偏颇的,甚至扭曲了。由于缺乏文化和品牌的有效传播,仅依靠低价策略,在出海实践中往往事与愿违,有时甚至妨碍了长期出海目标的达成。
因此,在推动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中国企业更应将文化传播作为关键环节。一旦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对产品所蕴含的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对产品的接纳程度便会显著上升,进而使得出海产品能够逐步形成品牌附加值。
需特别指出,我国企业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应局限于固定的叙述模式,而需深入挖掘目标市场的文化内涵及审美倾向,并通过创新性的转化,将中华文化的独有特色巧妙地融入到当地的语言环境中。
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举办海外文化节、提供当地文艺活动的赞助、与当地知名IP或意见领袖携手推广等方式,与当地市场建立紧密联系,通过细微之处渗透,逐步赢得民众的喜爱,进而提升中国文化及品牌在目标市场的知名度和接受度。
中国企业还可以通过挖掘那些易于被大众接纳、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化元素来开展宣传,这样做有助于缩短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示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亲近感和情感上的共鸣。
以我国灯会文化为突破口,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国的灯会场景生动鲜明,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举办的活动种类繁多,充满吸引力,能激发外国朋友们的热情参与。食品行业可借此机会推广各地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产品,让外国顾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以美食为桥梁,逐步赢得消费者的心,使国际消费者对中国企业和中国文化产生深刻认知,进而形成持久的品牌影响力。当文化输出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后,更多的企业便能更加轻松地踏上国际舞台,迈向全球市场。
四、协同致胜,合作加速全球化布局
韩国企业的全球化成功,还得益于其因地制宜的运营策略。
韩国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的早期阶段,便对目标市场进行了细致的差异化细分,依据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以及产品适用的具体场景,推出了专属定制的商品与服务。
尤为关键的是,在进军海外市场之前,韩国企业通常会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机构,全面掌握目标市场的文化习俗、法律法规以及行政状况,同时搜集市场相关信息,以便为后续的市场进入和工厂建设奠定坚实的铺垫。
韩国的出海企业还会主动寻求与目标市场的领军企业构建战略伙伴关系,特别是在中国这样对市场准入有诸多限制的地区,他们倾向于设立合资企业,以此在政策的不稳定性和文化的多样性之间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过渡空间。
该策略不仅能够缓解地方政府对安全的担忧,减少市场准入的难度,而且还能利用本地合作伙伴的资源与关系网络,迅速实现供应链的本土化。
韩国企业通过与国际资本携手,加速在生物制药、人工智能、大数据、医疗设备、新型材料等领域的国际化战略部署。它们通过共同研发、相互持股等手段,成功分散了经营风险,增强了技术实力,并融入了全球创新体系,进而促进了企业的全球化进程。
借鉴韩国企业在海外发展的成功案例,可以明确看出,我国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时,必须严格遵循国际间的贸易准则以及目标国的相关法律规范,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实施项目,以免因违反规定而遭受不必要的阻碍。
出海企业需充分掌握目标地的文化习俗、法律法规以及行政环境,同时搜集市场资讯,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持续稳定运行。此外,企业还需打造一支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团队,充当文化交流的桥梁,增进双方的认知与信赖。
中国出海企业需借鉴韩国企业的资本运作策略,并积极寻求与全球范围内的高质量资本建立合作关系,合力投资于具有高价值的领域。在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我国企业不应一味追求绝对控股地位,而是可以尝试与当地具有强大实力的企业建立资金、技术、供应链等多方面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利益共享的联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市场竞争力,还能有效分散投资风险,进而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五、结语
经过韩国企业数十年海外发展的历程观察,我们发现:技术领域的深入挖掘、系统化的支持体系、文化的广泛传播以及国际间的合作协同,这四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共同构筑了其海外拓展的根基性逻辑结构。
政府层面在政策指导和制度上提供支持,行业协会则通过服务网络和资源整合发挥作用;企业主体在研发创新和全球协作网络构建上努力,资本市场则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途径和全周期的风险管理;这些环节相互配合,共同为海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协同机制,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我国必须依靠核心技术的坚实基础来构筑竞争防线,通过体系化的战略支持确保海外拓展的成功,借助文化共鸣来消除本土化的难题,通过跨国合作来推进全球战略布局的加速,最终实现从“走出去”到“留下来”,从“价格战”到“价值领导”的飞跃,推动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为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模式注入强大的动力,在全球经济风云变幻的舞台上谱写独具特色且兼容并蓄的新篇章。
STAY IN THE LOOP
Subscribe to our free newsletter.
Leave A Comment
随着国内电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货出海正当时!本年度Shopee平台大力扶持国货出海,针对美妆、食品、家具等多个热门类目的内贸卖家推出高潜激励计划。符合条件的卖家报名入选后
在全球家庭自动化趋势加速的今天,庭院这一场景正迎来技术改造的新契机。在割草机器人这个看似小众却高速增长的赛道上,一个仅成立三年的中国品牌Mammotion
近日,知名智能家居大卖深圳贝仕达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因其控股子公司苏州柯姆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且明显缺乏偿还债务的能力,宣布进行破产清算。本周还有哪些跨境大事件值得关注
随着亚马逊Primeday会员日大促宣布定档,在大促前夕的备货选品上,规避侵权产品将成为重中之重,本周有哪些品牌发起维权,和雨果跨境一起看看吧。【产品侵权事件不断